哥本哈根 人类最后的机会?

发布时间:2011-02-28 17:18   来源:姿尚女性网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哥本哈根 人类最后的机会?
手机查看
副标题#e#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发布的最新文件,依照气候变化的干扰程度,预计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多达两亿因气候暖化而迁徙的难民产生。这个惊人的数字使“气候难民”一词成为本报“新语文榜”栏目无可回避的热门词汇。近期的媒体报道则预警,全球12处美景将因海平面上升消逝,其中包括在中国人心目中也很具知名度的旅游胜地水城威尼斯、马尔代夫群岛、美国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大堡礁。越来越多的气候难民将产生,令人不可不担忧。

  丹麦,哥本哈根,这个美人鱼的故乡再次成为全球范围的人们关注的焦点,从上周一开始的12天内,60多个(截至发稿时数据)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在此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规模堪比联合国大会。然而,与会前很多的猜测一样,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形成碳减排目标的共识并不容易,而要通过有法律效力的协定,更是难上加难。

  

后京都时代 何去何从

  哥本哈根会议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如果到时候没有一份接替的计划,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将功亏一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国(UNFCCC)于2007年在巴厘岛召开的会议上一致同意在两年时间内起草一份防止气候变化的长期计划,而最终确定这份计划的截止日期为2009年12月18日(也是本届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的结束日期)。

  因此,哥本哈根会议被认为是最后的机会。气候变化的趋势不容乐观,对抗全球变暖已经刻不容缓,这从气候峰会的参与者由各国环境部长升级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便可见一斑,而在哥本哈根如若达成新的协议书,也必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然而,就像金融危机席卷之下,各方可以坐下来商量,在不同的峰会、不同的场合达成共识,但在贸易实战之中保护主义总是像个不倒翁出现,在气候危机紧迫之际,大家在碳减排已经成为共识之后,仍然难以就目标、进程等等相关问题得出满意的答案。

  世界气象组织上周在气候变化大会上表示,最近十年极有可能是自1850年有记录以来天气最热的十年,而2009年能排进历史上最热年份的前五名。美国宇航局的统计数字,2009年可能会取代2003年,进入历史上最热年份前五座次。而自1850年以来,另外四个最热的年份分别是2005年、1998年、2007年和2006年——四个中有三个处于本世纪前十年。英国国家气象局稍早前也公布了一系列数据,表示自1850年以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一直呈上升态势,且上升速度从1970年开始加快。

#p#副标题#e#   

  事实上,面对气候变化这个逼人的气压,人类也并不是坐以待毙的,关于气候变化谈判的努力也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应对气候变化最核心的问题是碳减排,气候变化谈判的目的就是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方就一直为此努力,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及突破性的文件《京都议定书》。前者是气候变化谈判的总体框架,后者则是第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气候法案,规定了发达国家在第一承诺期 (2008年至2012年)内的减排指标。2007年,各方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签署了“巴厘路线图”,期望能在路线图指引下走向现在正在进行的哥本哈根会议,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发达国家减排等问题做出新安排。

  其实,《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至今不到五年,又有碳排放大国美国“管缔约不管签署”的尴尬局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还有很多未尽事宜。不过,由于其具有法律效力,又为世界100多个国家认可,对于碳减排乃至环境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2012年,《京都议定书》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届时,能否有新的里程碑“哥本哈根协议书”来延续成果,并获得“后京都时代”的更大突破?还是《2012》末日预言成真,“一影成谶”?

  据俄新网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助理阿尔卡季·德沃尔科维奇对记者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不会签署任何具有重大法律效力的协议,最为可能的是通过一系列国家的政治声明,制定出一份规定谈判进程的“路线图”。德沃尔科维奇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不是升级版议定书,而是又一张路线图,这预示着气候变化谈判将是一场持久战。

  气候政治 哥本哈根的理想与现实

  “与其他任何的国际博弈不同,气候谈判尤其怪异,所有人都知道答案,所有人也都知道怎样才能得到答案,但利益掺杂其间,让事情变得非常复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姜克隽引用参与谈判的同事的话说。他认为,气候变化谈判揭开了国际政治的新篇章。

  2008年以来,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各方已经举行了多轮会谈,但在发达国家中期减排目标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一直分歧较大。而哥本哈根之前的一系列会议与争锋,似乎也为人们不要对此次会议的期待值过高打了“预防针”。

  各方的减排目标始终是谈判的一个焦点。关于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应当在1990年的水平上至少减排40%。挪威予以承诺,欧盟提出减排20%到30%,日本提出减排25%,美国则只承诺4%左右,而且这个目标尚未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有评论家认为,美国把这个“半通过”方案(众议员通过,参议院未表决)拿到丹麦,是要先看看各国的态度如何,是否每个国家都有具体的减排数字化的目标,是否对发达国家有法律约束性减排。

  关于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问题,欧盟领导人达成一致,认为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每年需要约1000亿欧元。但至于欧盟可以承担其中的多少,欧盟领导人没有给出具体数字。美国也始终没有提出一个资金数额,发展中国家对此比较失望。

  哥本哈根会议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部长康妮·赫泽高在会议召开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达成有效协议并不乐观。赫泽高指出,在过去两年的谈判中,一些重要的问题已相当成熟,包括减少毁林所致的排放,适应问题和技术问题等,然而在减排和资金技术的构建上仍有一些关键的政治问题需要解决。而且到会议最后阶段不太可能有一个各方都同意的具体标准,但是赫泽高也认为大家都必须作出贡献,尊重“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自己在谈判什么,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对于达成目标的途径和责任,却争论不休、纠缠不清。”参加过很多次关于气候变化的重大谈判的姜克隽表示。哥本哈根大会开幕以来的争议再次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认为,本次大会谈判需要解决四大焦点问题。其一是“《京都议定书》还要不要”。发展中国家坚持《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双轨谈判,发达国家则主张单轨制,抛弃《京都议定书》。如果《京都议定书》取消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就不会有实质内容。其二是“发达国家到底减排多少”。本次大会要确定发达国家2012年至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是多少。根据《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率先大幅度减排。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会议一定要确定发达国家到底要减排多少。其三是“减排帮扶”如何落实。按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发达国家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直到今天发达国家并没有作出实质性承诺和切实行动。“本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其四是“减排是否执行一个标准”。发达国家提出应讨论发展中国家是否也要作出“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减排承诺或行动(简称“三可”标准)。对此,中国明确表示要完全按照“巴厘路线图”执行。发展中国家自觉采取的减排行动,不必接受“三可”标准。

#p#副标题#e#   

1.数据显示图瓦卢国50年后将被淹没。

  2.伦敦游行者头戴北极熊呼吁重视全球变暖。

  

3.基辅举行环保游行。

  

4.哥本哈根设立“凉爽地球”装置艺术。

#p#副标题#e#   

  

5.哥本哈根用冰雕美人鱼警示全球变暖。

  6.绿色圣诞老人到日本宣传环保。

  气候大会期间,世界自然基金会呼吁大众参加“我为哥本哈根减斤碳”活动,在互联网上引起不小反响,其实,就算不在“COP15”期间,一样可以过低碳生活。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提示人们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球人,低碳生活就是做好身边的小事,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满足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就能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

  首先是戒掉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其次要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的嗜好,提倡有节制地使用私家车。

  低碳生活还要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全国实施“限塑令”对碳减排就有重要意义。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此外,还可以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当然不是说要用“哥本哈根减肥法”,不过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三五日可成,而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少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重复使用纸张,双面打印,尽量驾驶小排量汽车和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参加植树造林等等这些简单的习惯却是容易培养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p#副标题#e#   

哥本哈根会场外一直抗议不断。

  

哥本哈根街头设立关于全球变暖的艺术作品。

  

哥本哈根民众用不同语言的牌子传达低碳观点。

#p#副标题#e#   

  

丹麦环保人士举行示威。

  碳减排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上周的会议上,斐济代表泪洒会场,呼吁关注岛国,事实上还有很多面临“海拔负数”的岛国,马尔代夫选择自救,建起了人工岛,图瓦卢计划整体搬迁到新西兰去。“对我们小岛国来说,气候变暖是生存问题。”加勒比海岛国格林纳达的代表表示。小岛屿国家联盟是最期待“被拯救”的一方,他们认为生存是不可谈判的,呼吁到2050年全球减排85%,甚至越多越好。比哥本哈根会议争论更加激烈的是场外的示威活动,有示威者认为欧盟等谈判方纠缠于利益,迟迟不肯作出明确决定,是“自杀”行为,来自非洲的示威者也表示出对谈判结果的担心。

  而在场内,欧盟则向中美两个碳排放大国开火。在会议之前,中国已经提出了减排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减排40%~45%,而欧盟要求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一样接受“三可”标准,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副团长、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在媒体吹风会上表示,欧盟将他们应承担的国际义务跟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目标相比,这是“不厚道”的。欧盟五年总共减排8%,现在又提出20%的目标,还不是国际承诺,这让人感到非常失望。

  从历史角度来看,气候变化问题是过去200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排放造成的,因此,《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公约》要求发展中国家做的就是尽可能采取措施减排,发达国家缔约方则要率先大幅度地减少排放。《京都议定书》进一步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从人均角度来算,专家指出,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是欧盟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二分之一。

  欧盟向来自视为气候谈判的旗手,会议伊始,欧盟谈判代表、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伦表示,欧盟将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最后阶段决定是否执行至2020年减排30%的最高目标。英国首相布朗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则公开表示希望创造出能够说服欧盟执行减排30%最高目标的谈判形势,即必须使各国通过制定减排目标来表明其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程度。欧盟气候问题特使斯塔夫罗斯·迪马斯也曾要求欧盟同意执行最高目标,成为全球碳减排努力中的“一个好榜样”。

  在研究碳减排的同时,“研究清洁能源才是治本之策”的呼声也不小。早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难看出的是,各国都在为清洁能源而努力,不过推动清洁能源也不是没有阻力。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以来力推《清洁能源法》,可惜未能获得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近日称,该机构已确定温室气体对美国民众的健康和福祉构成威胁,需要对其排放进行管理。这一表态为奥巴马增添了不少底气,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有助于美国在哥本哈根大会的谈判上作出自己的承诺。

  今年9月份,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日本将积极参与制定长期减排目标,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与1990年相比削减25%,并提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等援助以促进实现减排的“鸠山倡议”。这与此前民主党9%的目标不可同日而语,在日本企业界遭到反对也是可以预见的,不过,从这个决定也能看出鸠山政府将引导日本经济向低碳转型。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入中盘,到底结果会如何,气候大会能否成气候?我们只能抱以更多的祝愿。

#p#副标题#e#   

  LINK 名词解释

  碳减排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京都议定书》 (Kyoto Protocol)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巴厘路线图 (Bali Roadmap)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2007年联合国气候大会最重要的决议,巴厘路线图确定了世界各国今后加强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具体领域。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将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